先进技术

铁五项检测 ——贫血患者筛查、诊断的新标准

发布时间:2021-11-24 10:01:07    浏览量:15478

为了使检验项目更加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,满足临床及广大患者的需求,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再增新项目——铁五项检测:血清铁(Fe)、铁蛋白(Fer)、转铁蛋白(TRF)、不饱和铁结合力(UIBC)、总铁结合力(TIBC)测定试剂盒,为贫血筛查、诊断、治疗、监测提供依据。

何为铁五项?

它们在临床医学中分别有什么作用?

下面一一为大家解读!

血清铁(Fe)——直接测试血液中的铁含量


血液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即为血清铁。在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含量明显降低,根据血清铁水平可判断机体缺铁程度。血清铁增高或降低都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。血清铁增高表现为铁过载,可导致慢性炎症、衰老,增加患癌风险等。血清铁降低主要见于各种缺铁性贫血、妊娠或婴儿生长期、恶性肿瘤、肝硬化、长期失血铁吸收障碍等。

铁蛋白(Fer)——缺血性贫血的早期敏感标志物

铁蛋白是蛋白质和铁的复合物,是铁的贮存形式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耗尽,导致红细胞内铁缺乏,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。其过程分为三阶段:储存铁缺乏期(ID)、红细胞生产缺铁期(IDE)、缺铁性贫血(IDA)。铁蛋白缺乏是缺铁性贫血的初期阶段,可避免漏诊80%以上未贫血的隐形铁缺乏者,弥补了血常规的不足,做到早发现、早预防、早治疗。

转铁蛋白(TRF)——反映机体铁负荷的重要指标

转铁蛋白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,负责运载由消化管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。在缺铁性贫血、急性病毒性肝炎、肝细胞坏死等导致铁蛋白释放增加时升高。在感染性疾病、风湿性关节炎、原发性肝癌、肾病、尿毒症、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、流行性出血热、血色病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慢性溶血性贫血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降低。

不饱和铁结合力(UIBC)/总铁结合力(TIBC)——鉴别贫血类型的主要指标

正常情况下,血清中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不饱和铁结合力。每升血清中的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,即TIBC=Fe+UIBC。UIBC反映转铁蛋白潜在的与铁离子结合的能力。TIBC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。

慢性病贫血(ACD)是临床常见的贫血之一,是铁的释放和利用障碍,不能正常动用贮存铁导致的假性缺铁,其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(IDA),其中ACD伴缺铁(CDID)达60.5%,其与IDA及单纯ACD很难鉴别,但治疗方式不尽相同。临床研究表明ACD、IDA、CDID三者的UIBC、TIBC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,结合铁蛋白、血清铁、铁饱和度(ISAT)等其他指标,可进行鉴别诊断。